创新方法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17

RDMi®创新方法论体系:破解研发效率与质量困境,驱动企业创新升级。

在当今竞争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研发能力已成为企业安身立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效率和质量往往成为企业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最主要矛盾。目前许多企业只做到了效率,快速推出产品,必然埋下了大量的质量隐患。而如果要提升质量,又会显著增加研发周期,错失市场先机。使企业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掌握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使产品研发/创新中的难题在短时间内得以攻克,从而实现创新/研发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然而,企业在创新和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复杂且多样化的,从战略规划难以抉择到技术瓶颈的难以突破,从流程效率的低下到成本控制的压力,每一项都可能阻碍企业前进的步伐,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使企业进入“万劫不复”的困境。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能够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RDMi®倡导一种综合、系统的方法论体系。我们强调,应对企业研发中的各种挑战——无论是技术性的还是非技术性的,都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经过验证的方法论。RDMi®致力于将全球领先企业在研发项目中卓有成效的方法论进行深入研究、提炼、融合与推广,旨在提升工程师的个体研发能力,进而整体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助力企业开发出高质量、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RDMi®创新方法论体系正是为了帮助企业打破这一困境而设计的。我们构建了一个结构化的“研发方法金字塔”,从不同层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image.png

 

一、基本介绍

RDMi®创新方法论体系是RDMi®基于对全球领先企业研发实践的深刻洞察而构建的一套系统性理论框架。它认识到企业研发问题并非单一维度,而是涉及战略、流程、执行等多个层面。因此,RDMi®强调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针对不同层面的挑战提供精准解决方案。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流程,帮助企业从全方位提升研发效能。


二、实施路径

RDMi®方法论的实施通常遵循一个结构化的路径:

问题诊断与定位:首先深入理解企业面临的研发挑战,明确问题的性质和所处的层面(决策、流程或执行)。

方法论选择与适配: 根据诊断结果,从RDMi®的工具库中挑选最合适的方法论组合。例如,若涉及新产品引入或研发体系搭建,可能侧重决策层的NPI/IPD;若关注设计质量和过程控制,则DFSS等流程层工具更为关键;若遭遇具体的技术瓶颈,TRIZ等执行层工具将发挥威力。

方法导入与培训:对相关团队进行方法论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能正确应用所选工具。

实践应用与辅导:在实际研发项目中应用这些方法论,RDMi®专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确保落地效果。

效果评估与优化:持续跟踪实施效果,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沉淀和能力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流程层的工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一方面承接了决策层派生下来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将这些战略意图转化为可执行的工作步骤;另一方面,它又为解决执行层面遇到的困难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工具集和清晰的逻辑框架,确保研发活动既有方向又不失方法。这层工具还帮助建立了研发任务的内在逻辑,使得整个研发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


三、主要的方法论工具

RDMi®研发方法金字塔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到具体执行的多层次工具:

顶层:决策层(Why & What) - 回答“为什么要做”和“做什么”的问题。这一层关注战略方向、资源投入和项目选择,确保研发活动与企业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实施时,首先运用决策层工具明确项目的战略意义、目标市场及客户痛点,做出是否立项以及做什么产品的关键决策。 如NPI(新产品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等,主要用于战略规划、项目立项、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确保研发方向与公司战略一致。

中层:流程层(How - Process) - 回答“如何系统化地做”的问题。这一层关注如何将决策转化为可执行的、高效的研发流程,确保过程可控、质量可靠。实施时,在决策明确后,运用流程层工具来规划和管理整个研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验证、风险管理等,确保按计划推进。如DFSS(六西格玛设计),关注研发过程的质量、效率和标准化,承上启下,连接战略与执行。它们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法组合来设计高质量的产品,并优化开发流程,确保效率和质量的平衡。

底层:执行层(How - Detail) - 回答“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这一层关注具体的技术实现、问题解决和细节优化,是创新想法落地的关键。实施时,在流程框架内,运用执行层工具来攻克具体的技术难题、进行实验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等。 如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DoE(实验设计)、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专利规避、创新降本方法等,直接面向具体的技术难题、设计优化、风险控制等执行层面的问题,提供强大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工具。

RDMi®强调的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种工具,而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在金字塔的不同层级灵活组合、协同应用这些工具,形成强大的问题解决合力。


四、代表性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企业希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但又担心质量下降。通过引入RDMi®方法论,特别是结合了IPD进行顶层设计,并应用DFSS优化关键设计环节,该企业不仅成功缩短了研发周期20%,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也提升了15%,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赢。

案例二:某高科技公司突破技术瓶颈: 该公司在开发一款核心器件时遭遇重大技术瓶颈,传统试错法耗时巨大且效果不佳。引入RDMi®后,应用TRIZ等执行层工具进行系统性分析,快速找到了创新解决方案,将研发周期从预期的18个月缩短至9个月,并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

案例三:某企业研发流程优化: RDMi®帮助某企业梳理出重复、低效的流程和表格(多达400多张),通过流程优化方法论(流程层思路),显著简化了工作流,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为后续的产品研发创新奠定了更高效的基础。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RDMi®创新方法论体系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它能够帮助企业系统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激发突破性创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条打破效率与质量零和博弈”困境的有效路径,实现创新/研发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RDMi®创新方法论体系,就是选择了一条更系统、更高效、更可靠的创新之路。我们期待与您携手,共同开启企业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企业研发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序号

研发活动中的挑战

研发方法论

1

大量的研发经费、人员投入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研发方法论体系

2

对客户的需求挖掘不彻底,需求不明确,研发项目目标脱离客户的需求

DFSS  (CTQ挖掘、CTQ下展)

3

无法挖掘出客户的潜在需求,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比较表面,或者片面,导致无法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真正需求的独特的、眼前一亮的产品

TRIZ(MPV挖掘、初始缺点的识别、工程系统演化趋势)

4

无法对客户的需求按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

DFSS(Kano分析、Kano调查)

5

思维受限,无法产生新概念

可拓学、功能分析、系统构建

6

无法有效地将客户模糊的需求,通过客户-销售(或市场)人员无失真、全面地转化为研发团队技术指标(CTQ,关键质量特性),导致研发出来的产品偏离客户的需求

DFSS(QFD、CTQ下展)

7

项目成功衡量的标准以及衡量的方法(系统)无法提前确定,导致研发团队辛辛苦苦得到的数据并没有实际价值

DFSS(测量系统分析)

8

研发项目中的影响因素(因子)太多,但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仅仅是极少数,但研发人员无法把极少数的关键因素识别出来

DoE(筛选设计)

9

研发团队运用传统的试错法做实验碰运气、撞大运,或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并不能建立起CTQ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因素之间的普遍存在的协同(交互)效应更无从谈起,研发人员虽然很努力,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DoE(确定性筛选、定制设计、响应曲面设计)

10

认为实验室得到的最佳条件也是生产中的最佳条件,但实际上,实验室应该交付的参数是一个“窗口”,但研发人员却没有意识识别出来这个窗口,导致生产过程由于参数波动造成大量不良,但生产人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头绪 

DoE(回归分析、设计区间)

11

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与实验室中得的最佳参数设置并不能很好地吻合,还需要做出一些微调

DFSS(EVOP)

12

相对于实验室阶段,生产阶段的影响因素更多,控制起来也更加困难,但生产过程需要稳健的设计(又叫鲁棒性设计),也就是“皮实”,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不敏感,但实际上生产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大量的控制及噪声因子的波动,造成大量的不良品,需要在生产过程进行二次重新开发,既造成研发资源的浪费,又造成了生产过程的浪费

DFSS(DoE、传递函数、稳健设计、误差传递、公差设计、蒙特卡洛模拟)

13

不同的工程系统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多个系统如何选择最佳路线。是否可以把这些系统进行组合,使它兼具各个系统的优点

Pugh矩阵、特性传递

14

研发与生产脱节,实验室中研发出的产品并不能真正转化为产品

NPI/IPD

15

研发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入到生产阶段,研发出来的产品在生产阶段良率很低

DFSS

16

产品上市后,客户由于质量问题投诉很多,对企业及品牌造成重大影响

DFSS

17

在此领域存在竞争专利,难以规避专利或者因为专利纠纷而被迫停产,造成重大损失

专利战略(专利规避、TRIZ(因果链、剪裁、功能导向搜索、效应库))

18

研发产生的技术由于没有有效的布局而被竞争对手轻易规避,造成技术公开但又无法阻止竞争对手运用自己的技术

专利战略(专利布局、TRIZ(因果链、剪裁、功能导向搜索、效应库、工程系统演化趋势)

19

方法类专利非常难以规避

专利战略(TRIZ(基于过程的剪裁))

20

配方类(或参数类)专利所描述的范围非常模糊,无法确定专利中真实的最佳(参数)设置

DoE

21

无法对未来的技术进行提前合理布局,迟于竞争对手发布产品,错失市场机会

TRIZ(工程系统的演化趋势)

22

项目分解不全面或者不清晰,造成人员分配、经费分配、时间分配混乱

DFSS(CTQ下展)

23

知道企业应该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技术,但方向却不明确,为避免风险,经常采用跟班式研发,始终无法走在竞争对手的前列

TRIZ(工程系统的演化趋势、技术预测)

24

对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够,加上研发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无法全面、充分地评估风险,导致研发项目遇到没有提前预判出的风险而失败

FMEA、风险注册

25

传统的安全、失效等风险评估方法往往比较被动,即曾经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才可以被评估到。但新产品或新工艺中却由于使用时间不长,而导致没有历史失效。需要一种更加主动的评估方法。

失效预测(Failure Anticipation)

26

研发团队用传统的试错法开展研发工作,效率低下,经常汇报有进展,但实际上却原地踏步

DoE

27

研发团队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难以跳出经验的条条框框,而实际上在其他领域已经有成熟的类似方案自己却不知道

TRIZ、功能导向搜索

28

工程师忙于救火,解决燃眉之急,而事实上大量的问题(据统计有85%以上的缺陷)都是在设计阶段能够避免的

DFSS

29

认为研发项目是研发部门的事,无法得到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现代企业的研发早已不是研发一个部门的事,它已经成为大多企业最核心的活动,需要得到企业所有部门方方面面的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缺失、脱节、执行不到位都会导致研发项目的失败

NPI/IPD/门径管理

30

研发项目中的技术方案存在矛盾,在优化的时候,按下葫芦浮起瓢,无法达到多个目标之下综合的最优参数设置,特别是当我们面临着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CTQ的时候

DFSS、DoE、多目标优化

31

市场的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变化很快,但研发团队无法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响应

DoE

32

研发团队在找原因的时候,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导致花了大量的时间,但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最终项目并没有什么进展

因果链分析

33

认为项目的目标是客户指定的或者领导指定的,但实际他们所指定的目标却不一定就是项目的真正目标

初始缺点识别

34

在某个领域,自己有核心专利或者有占优势的技术,但无法扩大应用范围到其他领域,无法将技术成果最大化,无法最大程度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坐失大量的市场机会

TRIZ(反向功能导向搜索、超效应分析)

35

认为降低成本是生产、采购团队的主要任务,与研发团队无关,导致研发团队开发出来的产品成本很高,市场无法承受,但我们认为大幅降本的主体应该在研发阶段

NPI/IPD、创新降本、价值分析、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

36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每年都要面临着大幅降低成本的压力,然而,在生产、采购阶段能够降低的成本已经到达极限,必须要通过改进设计来更大幅度的降低成本,然而,并没有好的方法论来做指导

创新降本、剪裁、替换、因果链分析、价值分析

37

本可以研发阶段能够解决的设计缺陷,在后期的生产、应用过程中才被发现,但解决起来代价特别高,即产品生产、运营阶段需要解决研发阶段埋下的“雷”。

DFSS

38

产品在生产、测试、运输、销售、用户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诉求,有时候这些诉求是互相矛盾的,通常由于无法解决这些矛盾导致在不同环节出问题

DFSS(PFMEA)、TRIZ、可拓学

39

产品的测试周期非常长,不测试可能会出现上市后不良品,但长的测试周期会延误上市时间

加速寿命测试(ALT)

40

无法预测产品的保修期,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设定保修期,以及维保的价格确定。无法预测产品上市后的失效率(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

41

产品设计出来后,加工起来却比较困难。生产出来后装配又很困难。另外,还有测试、自动化、运输、维修….等问题,都需要在设计阶段予以考虑,并加以解决。

DFM、DFA、容差设计等

42

过程/工艺类的项目中,工序(步骤)过多,复杂度高,相应地次品率和成本也会升高。需要在系统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工序简化,减少工序的数量。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

43

产品、设备、系统组件越多,系统复杂度越高,就越容易出问题,而且维护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都需要对系统进行大幅度的简化。

基于装置的功能分析、基于装置的剪裁

44

节能、减排、减重、小型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

初始缺点的识别、因果链分析、剪裁

45

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越来越多地遇到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无法采购的问题。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要产生规避方案。

替换、初始缺点的识别、因果链分析

46

生产过程可能会遇到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极端条件,会导致产品或工艺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并且存在着显著的安全风险。最好在研发阶段产生高水平的方案避免这些极端条件。

DoE、初始缺点的识别+因果链分析

47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应用开发都通常被笼统地归为研发,但实际上它们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开展方式也完全不同。应该判断它们所处的阶段以采取相对应的策略。

TRL(技术成熟度)

48

传统的创新方法往往来源于机械、工艺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应用比较成熟。但许多企业面临着大量软件类型的项目,同样需要创新方法的有力支持。目前已经探索出了许多能够支持软件的方法论。

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初始缺点的识别、因果链分析

49

某些产品或技术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内外有长期历史数据积累的其他友商相比存在较大劣势。如何运用较少量的实验赶上,迅速补上相关的经验。

DoE+回归分析建模



认证规则
热点新闻